發布時間:2016-01-07 所屬分類:黨群工作 閱讀次數:3523
在巍巍昆侖山脈,有這樣一支區調隊伍,奮戰了十二年,為我院在新疆礦調領域占領了一片天地。回首往昔,記錄曾經那崇高、神圣的工作經歷,謹以此記獻給至今依然奮戰在昆侖山的區調人。
2004年4月下旬,我院區調項目的二十幾名工作人員和新疆一區調小組的人員車輛,沿219國道向工區前進。到一個泉水海(民間叫“死人溝”)的地方需要住店休整,此地傳說,中印戰爭期間,有一連戰士在此宿營,由于缺氧,第二天沒有一個醒過來。果然,當晚,住在一家帳篷旅店的張滿江、譚康勛、王炬川等幾名同志由于爐火遇風倒灌,出現了嚴重的缺氧中毒,生命危在旦夕,經過緊急吸氧輸液搶救,總算保住性命,雇用的隨隊醫生哪見過這架勢,偷偷擋了個車溜走了。
從新藏交界的松西大阪就離開公路進入了無人區,每天不停的挖車、拖車成為家常便飯。進入無人區一百多公里后,天色已晚,就地扎營,等方便面煮好集合大家吃飯,卻不見彭海連身影,到帳篷一看,不好!只見他臉色蠟黃,腫如發面,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!項目負責當即派出劉東旭和司機,為保證安全,兩輛車同時連夜送往最近的但依然有500公里的三十里營房兵站解放軍十八醫院。行至夜里2點左右,一輛車突然拋錨,一行人下車查看,室外溫度零下二、三十度,再看車內載的氧氣罐濾水瓶,不知何時早已結成冰塊,不出氧氣了!經過13個小時的連夜奔襲,第二天早上8點終于把他送到醫院,撿回一條命。
此波險情過后,行進到目的地已是第六天,地圖上標注的水源地,河流都是季節性的,這個季節冰雪尚未消融,沒有飲用水。怎么辦?帶的瓶裝水所剩無幾,項目當即決定下山,由于一周沒有得到正常的飲食和休息,大家都已到了生理極限,第七天,每人只有一瓶水!沒有道路,車輛行進十分困難,幾乎是走幾步就挖路墊石頭,一百多公里的路走了整整兩天。這天傍晚,終于到了山口,大家一陣興奮,有人說:到民豐吃烤肉!我也興奮的當即拿出相機給大家拍照慶祝。以為以后的路都會順利了..沒想到后面的70公里沙漠,又給大家美美的上了一課!陷車、挖車、又陷車、又挖車、……循環往復。。,第二天早上到民豐后,大家倒頭就睡,再沒有人說想吃烤肉了。
此次項目工作中,卡車司機耿建生同志在工區腳踝輕微骨折,為了不影響生產,也考慮到下一次山實在不容易,所以依舊堅持在工區工作。由于高寒缺氧,人體的血象指標和平原是不一樣,等發現不妙時,已無法挽回,最終小腿截肢,造成終身殘疾!
轉眼到了2011年,老區調成學濤作為項目負責,帶領一班年輕骨干繼續開展礦調普查。6月的25號,司機張滿江下山采購供給,在回工區途中,昆侖山桀驁不馴的個性又一次讓我們領略到它的威嚴。上午還溫順的河流,由于高山融雪,到了下午,竟是洪水咆哮。天色已晚,項目人員無法等待,只能涉險過河。到了河中間,一個浪頭直接把車打了一個360度翻轉,所幸車身翻轉之后還正,幾個人趕緊下車,忍著亂石沖擊,泅水逃向岸邊,回頭再看,車輛瞬間被洪水吞沒。8月23日,項目要到和田參加野外驗收會,開車下山,山路難行,走出山已是半夜,由于視線不好,在一處砂石彎道處車輛前翻,成學濤同志被甩出了車外,腰椎、腳踝骨折,當即昏迷,趙文輝同志鎖骨骨折,司機趙小服面皮撕裂。用衛星電話聯系到當地交警和醫院救治時已是第二天早上,再一次和死神插肩而過。
在萬山之祖的昆侖山面前,我們人類實在是太渺小了。在這里工作的地質隊員遇到的困難是常人無法想象的,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約定:不對家人訴說自己的困難,不讓家人替自己分憂,只讓家人看到我們光鮮的一面。正是一代一代區調人的默默的付出,才使我們對偉大和英雄這一詞有了深刻的理解。什么是偉大,平凡就是偉大!什么是英雄,敢于付出就是英雄!
十二年來,民豐銻礦礦調項目創造收入2000萬元,付出代價人員一殘三傷,車輛損毀二輛。令人欣慰的是新的一代區調人傳承了老一代區調人的優秀品質,在塑造戰無不勝的區調精神上繼續勇往直前!